发布需求
请登录 注册
原发性肝癌模型
  • XR002
  • Bestcell(经销)
  • 湖北省武汉市
  • 三个月内
  • 1只
  • 1800
  • 2022-12-01 16:05:03

武汉贝赛模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
一键申请试用
咨询
加入意向单
联系方式

原发性肝癌模型介绍

①运用SB介导的高压尾静脉技术 成功构建 c-Myc 4-6 周形成 HCC)、AKT/c-Met 6-8 周形成 HCC)、AKT/Yap 6-8周形成ICC)、sgPTEN/c-Met15-18周形成HCC)基因表达小鼠肝癌模型; 

②小鼠肝脏中敲除癌基因PTEN^表达Yap可以诱导小鼠在15-22周内形 成HCC/ICC混合型肝癌;

 

③运用癌基因表达小鼠肝癌模型成功诠释雷公藤红素、 淫羊藿素、二甲双胍等药物新的抗癌作用机制;

 

④癌基因表达小鼠肝癌模型成功 应用于部分靶向制剂的药效和功能评价研究

 

应用创新点

首次构建PTEN缺失和Yap过表达癌基因小鼠肝癌模型。临床肝癌患 者中存在癌基因PTEN缺失和Yap高度表达,然而它们在肝癌中发挥的相互作用 仍然不清楚。本项目研究癌基因PTENYap在肝癌中作用,可以形成新的基表达小鼠肝癌模型,并进一步完善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,为肝癌的精准治疗提供 研究基础。首次对癌基因表达小鼠肝癌模型进行系统的功能评价和应用研究。前期我们构建了多种肝癌模型(HCCICC,然而它们的功能评价和应用研究 有待确认。本项目确保构建出的肝癌模型发病机制明确、与临床病例特征相似、成模周期短、成模率高、不影响小鼠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肝癌模型,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。   

运用癌基因小鼠肝癌模型阐明多种药物的抗癌作用机制:

我们采用高压尾静脉转染技术构建的AKT/c-MetAKT/Yap等动物模型, 结合体外机制确认实验,诠释了雷公藤红素、淫羊藿素、塞来昔布、二甲双胍等 药物发挥药抗肝癌(HCCICC)新的作用机制研究(3-5),部分相应成果 发表在 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( 2022 ) 、 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(2019) 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(20192020)、 Food & Function (2019 )等杂志上。    

和传统模型相比:

 

自发性肝癌模型:肿瘤发生类型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,成功率低且不稳定,造模时间长。

 

诱发性肝癌模型:诱发性模型起病隐匿,诱导周期长。诱导过程中动物的死亡率较高,肝癌发生的部位,病灶数及

时间等个体差异较大。

 

转基因动物肝癌模型:肝癌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的理想模型,但其缺点在于基因突变在胚胎形成时已经存在,可能激活代偿性分子通路,且制作技术要求较高,价格相对较高。

 

发布需求

意向单

反馈

400-661-8020

扫码关注订阅号
返回顶部